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要深入阐释道德法律化的概念,首先需厘清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基本关系及其区别与联系。
第一,道德与法律的出现时机各不相同。道德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其历史远比法律悠久,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稳定和谐的社会心理基础。而法律则是随着的产生而产生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
第二,道德与法律支撑的对象不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风俗习惯等来支撑其作用,是人们行为的内心引导;而法律则主要由等强制量支撑,是对人们行为的外部约束。
第三,道德与法律调节、约束的对象虽同为人类行为,但侧重点和方式各有不同。道德主要通过教育、感化等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强调内心的自我完善;而法律则通过强制力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强调行为的合规性。
关于道德法律化的定义,范进学教授指出,其本质是将原本存在于道德框架内的内容纳入到法律规范的范围内。此举的目的是为了使道德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可执行性。
在中制史的发展进程中,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总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礼法融合的大趋势。
(一)道德法律化的历程
从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时始,礼成为了调整社会秩序的主要规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春秋时期,社会秩序的混乱促使了规范的不断更新。儒家、法家等不同学派为此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如儒家的礼治和法家的法治。
随着秦朝法治的成败,汉朝以后的中律逐渐融入了更多的道德元素,如亲亲得相首匿等制度,大大推动了中律道德化的进程。
尤其是宋朝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的重视,道德的法律化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家族法规、的法律化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二)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及局限性
道德作为主观存在,其履行需要高度的主观意识,而且约束性差,尤其是对于那些道德标准较低、自觉性差的个体来说,道德往往只是空谈。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传统的道德约束力逐渐减弱。将一些道德规范赋予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能够更好地引导和惩治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
但同时也要注意到,道德法律化并不是无限制的。需要选择符合法律化标准的道德,如孝道等基本道德规范。要控制好法律化的范围,避免过度强调道德法律化而减弱法律的强制性作用。
(三)具体实例分析
2013年修订的《老年益保障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法将孝顺父母、赡养父母等传统道德规范纳入了法律条文之中,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老年人的权益。这一举措既体现了道德法律化的实质,也为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道德与法律虽然有所区别,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将一些重要的道德规范纳入法律框架,既是为了弥补道德的不足,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共利益。
在推进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中,需要审慎选择、严格控制范围,并加强道德宣传,以实现法律与道德的良性互动。
-end-
对此,和企业在推动社会进步、倡导尊老敬老的需要积极响应并执行相关法规与。我们应当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为子女提供赡养老人的便利条件,使尊老、敬老的道德之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让孝道精神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