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为什么是弯的而不是直的
在我国,三大跨海大桥的壮丽景象令人赞叹不已。其中,港珠澳大桥、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提到杭州湾跨海大桥,人们往往会好奇为什么它的形状并非直线,而是呈现独特的S形。
杭州湾,又被誉为钱塘湾,是钱塘江流入东海时形成的喇叭状河口湾。它连接着浙嘉兴和上海在北面,以及浙宁波在南面。杭州湾的宽度在口部约为100千米,深度约8米。在杭州湾内部,钱塘江口的宽度仅为20千米,深度在2到5米之间。
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为上海至宁波之间的陆路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距离缩短了120千米。这座大桥作为G15沈海高速(沈阳至海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起嘉兴市海盐枢纽,南至宁波市庵东枢纽立交,全长36千米。桥梁部分长达35.7千米,桥面设计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达到了100千米每小时。
杭州湾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世界上三大强潮海湾之一。这里潮差大、流速急、流向乱、波浪高,同时部分区段的海底还存在浅层沼气。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建设,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不仅带动了嘉兴海盐、平湖的发展,还推动了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形成。这座大桥将杭州湾南面的宁波、台州等地更好地融入了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圈,同时缓解了杭州的交通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海天一洲是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中部的海中平台。通过四条匝道桥与大桥相连,观光塔耸立在观光平台的东面,高度达到了145.6米,共19层。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大桥的全景,宛如一条卧波的银龙,气势磅礴。
关于大桥的S形设计,虽然海上直线距离只约26千米,但桥梁长度增加了6千米。虽然这增加了成本,但设计考虑到了抗风暴、抗海潮和提高安全性的因素。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造工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用钢量是北京的7倍,混凝土的用量是大剧院的8倍,总投资约为138亿。
由于杭州湾经常面临台风或强风、乱流,每年有9个月的大风超过七级,甚至达到十一级大风,风速达32米/秒。大桥的设计必须能够抵抗十二级以上的台风,确保车辆的安全通行。
杭州湾与亚马逊河口、恒河河口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为了减轻海潮对桥墩的冲击,桥墩的走向与海浪的方向保持一致。而整个桥梁的S形设计,不仅有利于抗风暴和抗海潮,还能提高行车安全性,让驾驶员在长时间的直线行驶中保持警惕。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S形设计融合了抗风暴、抗海潮和提高安全性的多重考虑,展现了桥梁建设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