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库存计算公式
导读:在当下这个多变且充满不确定性的VUCA时代,如何为供应链设置安全库存成为了许多供应链管理者的关注焦点。
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若是有唯一的解决方案,或许大家就不会为此感到如此困惑了。
尽管没有固定的答案,我们还是可以探讨一下设置安全库存的方法、机制和思路,以期为读者朋友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安全库存的准备
关于如何准备安全库存,供应链管理首先要与销售部门密切沟通,明确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协议内容。
例如,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工作时,我司与整车厂就成品安全库存的数量有明确的协议,通常是根据预测需求量备足三天的成品库存。若因客户需求变动导致库存积压,客户需进行相应赔偿。
基于这一协议,我们内部会根据产能和供应的稳定性制定相应的策略。对于半成品和原材料的安全库存,我们不自行储备,而是与供应商签署协同协议,让他们备足1至2周的安全库存。
有时,对于那些采购周期较长的供应商提供的二级物料,我们会与供应商签署备料协议,由他们承担库存风险,以应对需求波动。若物料呆滞超过一定时间,则由我司按照约定付款。
二、安全库存的维度分析
安全库存涉及多个维度。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安全库存量与供应风险之间的关系,以最小化资金占用并最大化供应链的灵活性。
关于寄售方式。
虽然寄售方式看似是客户对供应商的一种压力手段,因为供应商需承担几乎所有风险(如资产丢失、资金占用和物料呆滞),但在实际操作中,寄售的应用相对较少,且成功的案例更为罕见。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特殊情况,不作深入探讨。
分析成品安全库存的利弊。
成品安全库存的好处在于能够缩短交付周期,使客户在下单后经过一定的物流准备和运送周期即可收到货物,这特别适合以产定销或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
相比原料安全库存,成品安全库存占用的资金更多。某些成品可能存在较高的质保期要求,一旦发生呆滞,将带来更大的资产损失风险。
探讨原料安全库存的利弊。
若企业在供应市场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能够与部分供应商签署协议要求其备安全库存,则应充分利用这一话语权。对于那些面对关键供应商的情况,为了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企业应主动储备适量的原料安全库存以应对需求的波动。
关于如何定量地确定这一适当的原料安全库存,有一个经典的计算公式可供参考。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企业更倾向于使用经验法来确定物料安全库存量。这种方法是根据企业长期工作经验总结得出的实用方法。
该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对于需求数量和下单频次不规律的物料无法进行有效计算。那么对于这类物料,如果销售部门与客户达成了某种协议,则按协议执行;若未达成协议,则需要销售部门与管理部门共同商讨确定策略。
关于安全库存的存放地点
在制定安全库存策略时需遵循一个原则:优先考虑供应商、然后是企业自身、最后是客户。尽量让供应商储备可备物料、不愿储备的由企业自身储备、尽量减少寄售的方式存放于客户处。这样做可有效减少集成供应链管理的痛点和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