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黛丽赫本简介


这位非凡女子,出生于名门望族,拥有令人艳羡的容颜、优雅的气质和出色的艺术天赋。她的演绎才华备受推崇,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她的美丽、优雅和高贵,直到今天仍令人赞叹。她的魅力无法阻挡,引得无数倾慕者,但她始终无法掌控自己的幸福,一次次深陷泥潭,无法自拔。

她似乎在爱情中不断寻求救赎,每一段恋情都充满激情和奉献,她以为终会 обрести幸福;但事与愿违,她的牺牲越大,忍耐力越强,反而离幸福越远。她可以在几周内与一位陌生人相识、相恋、步入婚姻,却在10年的婚姻中精疲力竭,最终黯然收场。问题的关键在于,她总是选择最不合适的男人。

她就是奥黛丽·赫本。而她的自毁倾向,其根源也许要追溯到她的原生家庭。

奥黛丽赫本简介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她的家庭姓氏为“鲁斯顿”,在当地颇为富裕。赫本的母亲是荷兰贵族后裔,拥有女男爵的头衔,其家族谱系可追溯到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她的父亲是一位英国银行家。

虽然家世显赫,但赫本的童年并不幸福。她的记忆中,父母之间没有丝毫温情,有的只是无休止的争吵。年幼的她常被吓得瑟瑟发抖,躲在桌子底下偷看他们,默默流泪。父母经常不在家,忙于各自的事业,很少交流,更遑论关心赫本的感受。直到赫本6岁那年,父亲抛弃母女俩离家出走,她的世界瞬间崩塌。

母亲迅速衰老,赫本也因父亲的离去而变得抑郁。年幼的她总觉得父母的不幸是自己的责任,开始变得孤僻,不愿与人接触,害怕陌生人。后来,她被送到伦敦的一所贵族学校寄宿,在那里首次接触到了芭蕾。芭蕾的优雅和魅力深深吸引了赫本,她把全部的精力投入练舞,暂时忘却了自己的痛苦。

随着“二战”的爆发,赫本和母亲一起回到荷兰。由于母亲家族被传言带有犹太血统,赫本和母亲被没收了全部财产,陷入贫困。1944年那个冬天,对赫本和家人来说异常漫长。由于食物供应中断,赫本每天都遭受着饥饿的折磨。有时,她只能靠郁金香的球茎果腹,而更多的时候连这些也没有,只能靠喝水维持生命。这段时间,赫本患上了严重的营养不良、贫血和呼吸道疾病。

当德国入侵荷兰时,赫本亲眼目睹自己的兄弟被士兵拖去集中营,自己的叔叔和表兄弟也被处死。但战争带来的阴霾远不如父亲的离去对她造成的伤害。那是她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人们惶恐不安,年轻女子担心自己会被抓去充军。为了保护自己,赫本坚持练习芭蕾,希望以此谋求演出机会。她还将偶尔的演出收入全部捐给荷兰地下反抗组织,以自己的方式抗争战争。

“如果我的世界明天就要消失,我将回顾自己拥有过的快乐、兴奋和精彩,而不是悲伤、失败或我父亲的离去,而是所有事物美好的一面,这样就足够了。”无论生活多么艰辛,赫本始终积极面对,这得益于母亲的教导。

赫本的母亲是一位女男爵,拥有传统的贵族修养,不会肆意宣泄自己的情感。她一直告诫赫本要学会克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赫本产生积极影响,使她不断努力,保持谦虚和感恩。

奥黛丽赫本简介

赫本渴望爱情,她曾说过:“如果我结婚,我想全身心投入婚姻。”没有哪个女人比她更渴望拥有一个温暖的家。童年缺失的爱让她始终追寻着爱。

在拍摄《罗马假日》时,赫本结识了格里高利·派克。彼时,赫本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而派克则是一位享誉盛名的巨星。赫本视这位年长13岁的男人为偶像,眼神中充满了崇拜和仰慕。而派克也十分疼爱赫本,像一个大哥哥一样照顾、保护她。从小缺乏父爱的赫本,仿佛在派克身上找到了久违的安全感。但派克是一个负责任的男人,深知家庭的重任,时刻谨记自己为人父的身份。他虽然对赫本爱慕有加,却将这份爱深深埋在心底,直到赫本去世,都未曾真正表白过自己的感情。

在《罗马假日》的首映式上,赫本遇见了梅尔·费勒。他是一位导演、演员和作家,也是派克的朋友。费勒的魅力源于他丰富的阅历。他拥有两种文化的血统,父亲是西班牙人,母亲是爱尔兰裔美国人。当时的费勒已经经历了两段失败的婚姻,而且比赫本年长12岁,还是四个孩子的父亲。赫本再次被拥有相似特质的男人吸引,这个比他大很多、如同父亲一般成熟有才华的男人,能给她安全感,将她当成一个小女孩般呵护。即使费勒在相遇时还是一个有妇之夫,这种不和谐中显然存在隐患,但赫本却刻意忽略,只顾贪婪地追寻费勒眼中父亲般的疼爱。

最终,他们走到了一起。为了赫本,费勒选择离婚,并很快与她步入婚姻殿堂。1954年9月24日,两人在瑞士卢采恩湖畔的小教堂举行了婚礼。不久后,赫本怀孕了,她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费勒。赫本非常爱孩子,认为有了孩子就能组建一个完美的家庭。然而不幸的是,赫本流产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未能来到世间。

赫本始终将事业放在第二位,费勒和家庭才是最重要的。她在拍摄电影期间,经常往返于片场和费勒所在城市之间。虽然她的心思大部分都在丈夫身上,但这并未影响她的事业,反而越发红火。然而费勒的事业却遇到了瓶颈。

奥黛丽赫本简介

赫本再次怀孕了,她十分珍惜,为了保胎推掉了所有剧本,只保留了一部因合同无法取消。然而不幸再次降临,赫本从马背上摔下来,痛失孩子。直到一年后,她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儿子肖恩。

有了孩子,家庭生活并没有像赫本想象的那样越来越好,反而充满了争吵和误会。就像她父母的婚姻一样,费勒难以忍受赫本的事业比他更成功,这刺痛了他的“自尊心”。于是,他利用这个借口背叛了赫本。悲痛欲绝的赫本竭尽全力挽回,甚至为了费勒放弃事业,推掉了著名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但这段持续了14年的婚姻最终还是走向了破灭。

此时的赫本身心俱疲,身高1米7的体重仅剩42千克。她在结婚前许下的誓言化为泡影,婚姻的脆弱不胜不堪一击。

心理学家发现,个体在经历过令人愉悦或痛苦的事件后,会无意识地重复创造相同的机会,再次体会这些情感。这种现象被称为强迫性重复。
赫本的婚姻经历便是强迫性重复。她选择与父亲相似的伴侣,经历着相同的背叛和离弃。
为了缓解悲伤和孤寂,赫本踏上了前往希腊的旅程。在旅途中,她结识了小自己 9 岁的安德烈·多蒂。出于逃避创伤或寻求区别于费勒的伴侣的因素,赫本选择了多蒂作为她的第二任丈夫。
1969 年 1 月 18 日,赫本第二次步入婚姻殿堂。这场闪婚反映了她对家庭的迫切渴望。
婚后,赫本很快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卢卡。她决心退出影坛,回归家庭,做一个好妻子和母亲。
赫本的单方面努力并不能改善这段婚姻。她的丈夫多蒂依旧故态复萌,沉迷于夜店、拈花惹草,甚至出轨,公然无视赫本的感受。赫本却选择一再宽恕,忍受了长达十年的痛苦。
这段婚姻耗费了赫本十年的青春。人们不解为何她在如此破败的婚姻中苦苦坚守。原因在于,这正是赫本的自我疗愈方式。她潜意识地寻找一个像父亲一样会背叛自己的男人,希望通过改变对方来治愈创伤。
尽管世人赞美赫本的美丽与高贵,但她却深深自卑。原生家庭的伤害让她无法认可自己的价值。她认为自己不漂亮,身材瘦弱,胸部不够丰满;她还对自己的鼻子和脚过于宽大耿耿于怀。
这个被美丽包裹的女人却有着骨子里的自卑,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爱情。她在错误的选择中蹉跎了十年时光,付出了一切,却没能得到起码的尊重。
她一直深陷强迫性重复之中,一次次被出轨的男人伤害,就像父亲对她的抛弃一样。表面上她渴望爱,但潜意识中却认为自己无法遇到真爱。被亲生父亲抛弃的女孩总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心怀愧疚。她不相信有人会长期爱她。
赫本无数次承诺,如果有孩子,她一定给孩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她最终未能兑现。受创的孩子往往变成伤害孩子的父母,她的孩子也经历了父母离异的创伤。原生家庭的阴影笼罩着赫本的命运,她和她母亲一样,成了单身母亲,儿子注定要重走她的辛酸之路。
晚年的赫本投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帮助战火中贫穷患病的孩子们。这是她回报联合国和素昧平生的恩人,感恩他们在二战中给予她饥饿和痛苦时期的救助。
赫本终于找到了自我疗愈的方式,治愈了童年饥饿、被抛弃和缺乏爱的创伤。泰戈尔的诗句给予了她希望:“每个小孩都是上帝用来提醒我们,这世间还有希望。”最终,人们称她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也许在她生命的尾声,她终于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强迫性重复并不可怕,重复快乐的体验就好。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给予充分的爱、尊重和信任,孩子将会学会爱、尊重和信任他人。他们会重复这些美好体验,就像赫本所说的:“爱可以治愈一切,可以修复一切,可以改进世间一切不美好,可以使所有事情变得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