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郎上学 儿歌


小二郎背著書包上学堂
(熟悉的老歌)
今昔對照教育觀
原歌詞:
小呀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
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喽,
无颜见爹娘。
小呀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不是为做官,也不是为面子狂,
只为穷人要翻身哪,不受欺辱嘿,
不做牛和羊。
重新修改:
小二郎背著書包去求學,
無視風雨、烈日,意志堅。
只怕老師嚴責,學識淺,
愧對父母,無臉見人前。
小二郎求學,非為仕宦圖,
不為虛名,只求解奴樞。
窮人翻身,不受欺和辱,
自強不息,不做任人宰割物。
歷史變遷,教育內涵
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湖南民歌《小二郎上学》,反映了當時中國農村教育的狀況,也唱出了人們對教育的期望。這首歌旋律優美,易於傳唱,但如今的孩子們唱起來卻不一定能理解。
原因何在?
時過境遷,觀念不同:不同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認識不同,教育承擔的責任也不一樣,培養的人才也會存在很大差異。
歷代教育內容演變:
春秋末期:「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重點在於適應戰亂時代。
漢朝:「經學」——鞏固中央集權,傳承儒家文化,重視武備。
漢末三國:戰爭頻繁,武備教育突出,佛教、道教興起。
隋唐:科舉制興起,文人通過「學而優則仕」途徑步入仕途,文學藝術獲得重視。
宋朝:文人政治地位高漲,理學興盛,儒家經典為教學核心。
明清:科舉制成熟,考試內容明確為四書五經,八股文盛行,思想僵化。
近代:洋務運動後,西學引進,自然科學和體育受到重視。
新中國:文體並舉,重視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掃盲運動普及教育。
改革開放:教育正常化,文化課成為教學重點,但過度重視分數,導致應試教育盛行,學生創新能力和身體素質下降。
當今教育展望:
面臨挑戰:龐大競爭壓力下的教育內涵缺失,學生全面發展受限。
國家政策:提出新的教育改革計劃,旨在讓每個孩子陽光快樂成長,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