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筝的古诗24首


风筝与诗歌

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周春秋时期。相传,最早的风筝是由墨翟用木头制作的“木鸟”。到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人们开始用纸制作风筝,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纸鸢”。

自宋代开始,放风筝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吟咏风筝的诗篇。

例如,宋代诗人陆游在《观村童戏溪上》中写道: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诗中描绘了雨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景象。“纸鸢跋扈挟风鸣”,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风筝迎风飞舞的姿态,也寄托了诗人对无忧无虑童年的怀念。

宋代寇准的《纸鸢》则借风筝抒发了人生哲理: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风筝虽然能够飞上天空,但始终需要依靠风的托举。人生亦是如此,个人的力量有限,要懂得借助外力,才能走得更远。

明代画家徐渭的《风鸢图诗》则描绘了一幅温馨的亲子画面:

风鸢图诗

明·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父母亲手制作风筝,看着孩子们放飞梦想,其中饱含着爱意与期望。
……

古往今来,风筝承载着人们的梦想与情感,也成为了诗歌中经久不衰的意象。从这些诗歌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才情,更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