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在什么情况下等于三 一加一等于三脑筋急转弯


培训界流传着一个经典游戏:培训师先伸出一根手指,问学员“这是几?”,学员们齐声答“一”。接着,伸出两根手指,问“这是几?”,学员们齐声答“二”。然后,伸出三根手指,问“一加一等于几?”,学员们竟也齐声答“三”!再反复问几次“一加一等于几?”,依然有大部分人喊“三”。大家在哄堂大笑中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掉入了思维陷阱。

这个游戏也常出现在大学心理学课堂上,用来解释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特定氛围下,人们容易受暗示说出违背常识的答案。心理学老师将其归结为正常的生理反应——思维惯性。为了进一步证明,老师会带领学生进行另一个游戏:先让大家连续十遍齐声说“猫、猫、猫……”,然后连续十遍齐声说“老鼠、老鼠、老鼠……”,紧接着快速提问“老鼠爱吃什么?”,学生们往往会脱口而出“猫”。这时,大家再次爆笑,老鼠怎么会爱吃猫呢?

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其实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思维惯性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让我们分析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特征,看看其中暗藏的玄机。

步骤一: 设置简单问题,确保每个人都能回答正确。例如,数手指的数量,只要不是特殊情况,都能轻松应对。

步骤二: 在第一个问题回答后,紧跟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其回答思路与第一个问题保持一致,确保所有人延续之前的思路,依然能够给出正确答案。例如,改变手指数量,但答案显而易见,回答方式依然是观察手指。

步骤三: 改变问题的形式,但回答者的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前两个问题的惯性中。由于没有及时调整,面对一个简单的问题反而给出了错误答案。例如,思维模式还停留在看手指数数,而问题已经转变,思维来不及反应,于是就出现了“1+1=3”的滑稽场面。

这两个案例都阐释了思维惯性如何导致行为偏差。游戏组织者巧妙地利用思维惯性设置简单的规则,却让参与者纷纷“中招”。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思维的灵活性,根据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才能避免落入思维陷阱,做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