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壶没有盖六字成语 以盖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紫砂壶为何“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

紫砂壶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这句话并非夸大其词,想要理解其中缘由,我们可以先了解一段关于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补壶的故事。

刻字石瓢壶(瓯叶出品

话说上海著名海派画家兼紫砂收藏家唐云先生珍藏着一把清末“日巅山馆”款的紫砂《汉铎壶》。在动荡的文革时期,这把壶不幸被抄走,等到唐云先生失而复得之时,壶盖却已不知所踪。爱壶心切的唐云先生只得恳请老友顾景舟大师出手相助,为其配个壶盖。顾景舟大师对老友的请求自然一口答应。他找来常年跟随自己学艺的私人医生赵江华和关门弟子葛陶中,一同参与配盖。只见顾老先生亲自配泥,并指导赵葛二人一丝不苟地捶泥。捶泥需严格遵循特定的顺序和方向,再进行切割,每一步都马虎不得,三人足足花费了三天时间才将泥料捶打到位。

接下来,顾老先生让葛陶中制作了多片试片,并根据低、中、高三种烧制温度分别入窑试验。如此反复多次,不断调整,只为从烧制后的试片中找到与《汉铎壶》壶体色泽最为接近的那一种。 随后,顾老先生亲手用捶好的泥料制作壶盖,并选用之前试片实验得出的最佳温度进行烧制。最终,新烧制的壶盖无论色泽还是尺寸都与《汉铎壶》的壶体完美契合,转动灵活,浑然天成。至此,一把完美的壶盖才算最终完成。

美人肩(瓯叶出品

或许有人会问,紫砂壶的壶盖不都是单独制作完成后再与壶身拼合的吗?单独做一个壶盖真的有如此之难吗?

事实上,紫砂壶从生坯到最终成品,会经历干燥收缩和烧制收缩两次收缩。而紫砂壶的烧制过程十分复杂,泥料的种类、坯体的干湿度、窑内的温度以及烧制时间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成品的收缩程度。其中,烧制温度和时间更是难以完全控制的变量。即使是使用同一种泥料,采用同一种器型制作的紫砂壶,每次烧制出的成品在大小上都会存在细微差异。正因如此,紫砂壶的壶盖和壶身必须同时烧制。即使将两者放置在不同的匣钵中进行烧制,也常常会因为收缩程度不同而导致最终无法匹配的情况。

扁西施(瓯叶出品

即使使用同一批炼制出的同一种矿料泥,根据壶身尺寸制作壶盖,也可能出现数十个壶盖无一能用的情况。而这其中的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重新制作一把壶的成本。更何况,如果壶身是使用多年的老壶,壶的颜色已经发生变化,那么想要制作出与之颜色一致的壶盖更是难上加难。

壶与原盖本为一体,一旦失去,再巧夺天工的技艺也难以复刻出原本的形、气、神。正如断臂的维纳斯,无论后人如何假设、猜想,为其加上怎样的双臂,都不过是画蛇添足。有些事物,残缺也是一种美,强行修补只会破坏其原本的韵味。

紫茄泥扁西施(瓯叶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