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开头的四字成语 如开头的四字成语贬义


每次看到“如”字,心中总不禁浮现《弟子规》里的教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时甚至有种想把《弟子规》改名为《女子规》的冲动。

我的女儿总说我的联想很奇特,其实这并非毫无根据。你瞧,“如”字的构造由“女”和“口”组合而成,恰如女子对长辈的应答和顺从。

《说文解字》中对“如”的解释也是:“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在男权至上的古代社会里,包容和顺从被视为女子的显著特质。

“如”的字义本质上就是用口回答和顺随。

这种顺从的女子,自然不会对长辈的呼唤和命令有丝毫怠慢。

有趣的是,

这样一个充满温婉和顺从意味的“如”字,却常带有“比较”和“攀比”的意思。

无论是“如意”、“如同”、“不如”,还是用在“如”和“比如”中,总是涉及到人与事的比较。甚至“如果”也是一种假设与现实的对比。尽管人比人往往让人不快,物比物也常让人失望,然而人们仍然习惯用“如”来作比。

在古代乐府诗《上山采蘼芜》中,有一段描述弃妇与旧夫偶遇的场景。弃妇酸溜溜地问前夫:“新人复何如?”前夫回答道:“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

手爪不相如。

”这其中,前妻织造的素布,质优价高,而新妻织造的缣,质次价低。如此,“将缣比素,

新人不如故

。”这一切情感,都在“何如”、“相如”以及“不如”之中显现。

在喜庆的场合中,我们通常会用“万事如意”或“如愿以偿”来表达祝福。

“如意”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韵味。实际上,如意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形状如长柄钩,钩头扁平如贝叶,常用金、玉、竹、骨等材质制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风靡一时,成为帝王和贵族的珍爱之物。《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获得一柄如意,每当喝酒时,他会用如意击打唾壶,结果壶边经常被打得破损。在民间,如意却变得不那么雅致,它成了百姓用于挠痒痒的工具。

古典小说中,许多小姐、夫人的丫鬟都叫“如意儿”。《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也有一个丫鬟叫“如意儿”。由此可见,称心如意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让无数人梦想成真。

虽然“如”字带有“好像”、“像…一样”的意思,

但“如”比“像”更显书面、更具典雅和诗意。

例如,“如日中天”、“往事如风”、“岁月如歌”、“逝者如斯”、“人生如梦”、“君子之交淡如水”。“如”字紧密联结于成语和典故中,而“像”字则常见于口语。如果说“如”字是大家闺秀,那“像”字则是山野村姑。

而“如”字在“如不如”的用法中,展现出别样的风味。

比如“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见面不如闻名”、“相见不如相忘”,以及“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这些句子中,蕴含的感慨与反思,正是“不如”的精髓所在。

在古代,妾也常被称为“如夫人”。

正妻是接受父母命安排的正式配偶,地位明确,而妾则可以有很多。虽然“如夫人”是对妾的一种尊称,但实际上,即便万般宠爱,也只能在名分上屈居正夫人之下。正如钱钟书在《围城》中所说,教授是正妻,而副教授则是“如夫人”。

虽然“夫人”和“如夫人”只差一字,但地位却天差地别。

与此相对的是“如来”的巨大名头。

在民间,“如来”或“如来佛”专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意为从真实之道而来,开创并揭示真理的人。古代有两个名叫“相如”的名人:蔺相如和司马相如。我推测“相如”这一名字中的“如”应该是一种定语后置的用法,作为名字则寓意了将来达到宰相之功。

评书中的说话人喜欢用“如若不然”、“如此这般这般”;

写文章的人则常在“比如”后列出一系列排比句;而那些懊悔之人,则在“假如”、“如果”中纠结、幻想。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无论“如”还是“不如”,都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状态。今天你不如他人,但明天他人未必如你。

所以对于“如”字,既不必过于欣喜,也不必过于焦虑,随遇而安,便是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