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好逑上一句 君孑好逑上一句


提到爱情,人们往往会联想到“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经典诗句。

这句诗源自《诗经》的开篇篇章——《

关雎

》。其实,《诗经》最初并非以今日之名相称,而是被称作《诗》或《诗三百》。因其被孔子编撰整理,至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才逐渐演变为《

诗经

》的称谓。

《诗经》在古代被誉为“五经”之首。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经”并列,统称儒家经典的“

四书五经

”,成为文人墨客的研读之选。

可以明确的是,《

关雎

》是一首讲述爱情的诗篇。

但有一个问题令人困惑:为何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首篇便选取了爱情诗《关雎》?

君子好逑上一句 君孑好逑上一句

诗中描绘了“关关雎鸠,和鸣于河洲”的景象。

接着歌颂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述了对美丽贤淑女子的追求。诗中还写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表现了男主对女子的思念之情。

译文为:鸣叫的雎鸠在河中的小洲陪伴。那温婉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理想的配偶。女子从左到右采摘那参差的荇菜。她对这位女子的追求,从清晨到夜晚,时时刻刻都在思念她,甚至在梦中也渴望见到她。她幻想着用钟鼓来庆祝婚礼,迎娶她。

君子好逑上一句 君孑好逑上一句

这首诗,虽仅80字,却从始至终都在讲述“

谈恋爱

”。

它展现了一个理想中的君子,爱上了一位贤淑的女子,通过爱情的追求和思念,最终在美好的幻想中迎娶了她,共同步入婚姻的殿堂,实现了完美的爱情。

根据《

史记

》的记载,孔子依据礼仪标准,从3000多篇古诗中精选305篇,编纂成《

诗经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古代的“

天纵之圣

”,被尊奉为“万世师表”。

孔子将《

关雎

》置于《诗经》之首,显然有深意。

孔子借《关雎》这首诗,向世人传递儒家倡导的婚恋观。

孔子的编纂标准是基于“礼义”,儒家思想强调“礼”,特别是在男女之爱和夫妻之道上。在儒家看来,谈情说爱同样需讲究“礼”。

关雎

》通过完整地呈现谈恋爱的“

”,即“婚恋观”,说明了爱情的正确方式。

第一步:男女之间的情感要自然流露。君子与淑女,应当是天作之合。

第二步:当男孩遇到心仪的女孩时,希望得到她的爱,这叫“

发乎情

”。但这种爱应循规蹈矩,依照正当程序追求她,这叫“

止乎礼

”。

第三步:真正的爱是那种“日思夜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情感。这种强烈的思念显示了真正的爱意。

第四步:确认深情之后,须通过各种方式来取悦她,比如弹琴鼓瑟,使她开心、快乐,从而让她也爱上你。

第五步:当双方心意相通时,便应举行盛大的婚礼,象征着两人共同步入婚姻的殿堂。

简而言之,所有的爱情追求,最终目标是结婚。

这就是儒家的“

婚恋观

”,也是为何《关雎》被置于《诗经》开篇的原因。

君子好逑上一句 君孑好逑上一句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用《

关雎

》告诉我们,恋爱的真正目的在于结婚,换言之,就是为了步入婚姻的殿堂。

这种婚恋观,至今依然适用,难怪这首短短的诗篇能流传千古。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的最终目标是携手共度余生。“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便是耍流氓”这一说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诗经》第一篇《关雎》教给我们的是:

比爱情更为重要的,是明确的婚恋观。

君子好逑上一句 君孑好逑上一句

(对《诗经》感兴趣的朋友,欢迎交流关注,一起探讨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