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三伏天 什么叫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7月15日将迎来今年的“三伏”期,40天的高温天气即将展开!了解这段时间的特点,让您轻松应对酷暑。

随着7月15日的到来,我们将进入一年中最为炎热的三伏天。这段高温期对农业来说大有裨益,不仅有助于作物的生长,还能显著提升千粒重,从而带来更高的产量。

什么叫三伏天 什么叫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今年三伏天的独特之处,需要我们提早掌握。

《阴阳书》中提到“三伏”的定义:“

初伏自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中伏则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直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止。

”即,初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中伏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开始,而末伏则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什么叫三伏天 什么叫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掌握了三伏的计算方法,就会明白为何有些年份三伏天长达40天,而有些年份则为30天。

具体来说,初伏的天数是固定的,为10天,而末伏也是10天,起始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但中伏的长度不一,它的天数取决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的前一天之间的时间差。如果这个天数是10天,中伏则为10天;若是20天,中伏则为20天。

什么叫三伏天 什么叫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今年三伏天的总时长会根据中伏的天数来决定。如果中伏为10天,三伏天总共30天;若中伏为20天,总共40天。今年的夏至后第四个庚日为7月25日,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的前一天为8月13日,两者相隔正好20天。结合初伏(10天)和末伏(10天),今年的三伏天长达40天,意味着炎热的时间会相对较长,大家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什么叫三伏天 什么叫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古人将三伏天划分为“公伏”和“母伏”。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公伏”就比“母伏”更热,或“母伏”就一定凉快,但实际上,它们的温度差异是存在的。

民间流传有一句俗语:“公伏凶,母伏爽”,意思是如果今年三伏天属于“公伏”,则天气将格外炎热;而“母伏”则稍微凉爽一些,气温较低,降雨也会相对增多。

什么叫三伏天 什么叫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那么,如何判断今年的三伏天属于“公伏”还是“母伏”呢?

古人依据阴阳理论,将单数视为阳,双数视为阴。入伏当天的农历日期若是单数,则为“公伏”;若是双数,则为“母伏”。今年入伏的日期是农历六月初十,即双数,因此今年属于“母伏”,预示着三伏天可能会较为凉爽。也可能因为降雨较多导致天气变得潮湿,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三伏天的降雨量可能会增多。

什么叫三伏天 什么叫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入伏逢单,放火烧山;入伏逢双,水淹谷桩。”这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详细解释:

在过去的传统中,无论是家居装修还是农作生产,人们都会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在四川地区,“入伏”当天如果是单数,则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会非常晴朗,有利于作物生长;而如果“入伏”当天是双数,则后续的天气可能会多雨,这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有了“

入伏逢单,放火烧山;入伏逢双,水淹谷桩

”的说法。

今年的“入伏”又会如何呢?

今年的入伏是农历六月初十,属于双日,即“入伏”逢双的说法。这意味着四川一带的降雨可能会增多,阴雨天气会相对较多,甚至有可能会引发局部地区的洪涝灾害。

民间谚语的准确性如何?7月15日的入伏是否会如预期一样?四川地区的网友可以关注一下天气变化,看看这些古老的说法是否仍然有效。

今年的大暑将于7月22日到来,而中伏的第一天是7月25日,显然是在“大暑”之前。民间谚语称:“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大暑中伏后,五谷全丰收。”今年大暑在中伏前交节,暗示着天气对作物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出现歉收现象。这只是古代经验的总结,并不能完全作为实际判断的依据。

7月15日入伏,您认为这些古老的农谚是否依然准确?欢迎分享您的看法,感谢您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