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粉可以代替淀粉吗 淀粉和生粉的用途


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等多重挑战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转化二氧化碳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人工合成淀粉项目,正是一个富有前景的尝试。自2018年取得突破以来,该项目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合成速率已是传统玉米淀粉的8.5倍,展现了其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中的潜力。

人工合成淀粉的故事始于2015年,那时,时任天津工业生物所所长的马延和在一次高铁出差时,灵感乍现。面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以及能源危机,他思考着如何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用的、有市场价值的物质。经过深入研究,人工合成淀粉项目正式立项,标志着科学家们的艰辛探索之路开启。

在天津空港经济区,科研人员乔婧每天都在进行重复的实验。2018年7月24日,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当她在试管中看到期待已久的“蓝色”时,心中涌起难以抑制的激动。她的同事蔡韬也正兴奋不已,他甚至一度难以相信实验的成功。在经过漫长的努力后,淀粉的蓝色预示着项目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此后,人工合成淀粉项目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2021年,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一篇结合人工光合作用与生物酶催化反应的新体系,这一成果被专家称赞为对未来生物制造与农业生产的变革性影响。

尽管如此,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蔡韬与团队面临着众多挑战。在自然界,玉米、小麦等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淀粉,这一过程需耗费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而他们的目标是模拟这一过程,实现人工合成。项目团队从6568个生化反应中筛选出最优路径,旨在通过简化反应步骤,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

实验历时三年,期间的实验记录堆积如山,团队的情绪波动也随着实验进展而起伏。面对实验中频繁出现的“酶”相关问题,团队意识到这些酶的适配性和协作性与自然界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克服这一难题,蔡韬与专门研究酶的团队紧密合作,通过定向改造酶或设计新酶,努力满足淀粉合成路径的需求。

经过反复的讨论和实验,团队逐步解决了反应中的热力学与动力学不匹配的问题,最终将反应步骤从最初的9个扩展到11个。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2018年那一刻的蓝色终于成为了现实。此后,项目团队不仅提升了淀粉合成的产量,还将生产强度提高了136倍,开创了人工合成淀粉的新纪元。

蔡韬表示,科研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应用,带来社会福祉。他们正加速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期望让这项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助力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项目的成功,不仅是对科学探索的一个成功范例,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响应。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人工合成淀粉的潜力将继续被挖掘,未来或许会在农业、能源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人工合成淀粉项目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科学家们期待着,将这项成果转化为现实,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