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阴照水爱晴柔的意思 树荫照水爱晴柔的由来


文/别贺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这首诗或许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但对诗人杨万里的认知却常常停留在表面。

对于一个诗人的评价,通常会用“诗如其人”这句来形容。这种比喻在杨万里的身上并不适用。

初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总会误以为他是陶渊明那种沉浸于山水田园的隐士,其实这是一种偏见。

杨万里并非隐士,而是其反义词。

01

在宋高宗建炎元年的九月,吉州吉水县迎来了一个男婴的出生,他就是杨万里,著名孝子的儿子。

杨芾作为历史上小有名气的人物,常被赞颂为“大孝子”,对父母的奉养尽心尽力,甚至在大饥荒时,不惜背负米粮千里,只为供养父母,这份孝心令人动容。

杨芾并不富裕,他的热爱读书和对知识的渴望却无人能敌。为了买书,他甚至省吃俭用,久而久之,自己瘦弱不堪,反而积累了深厚的学识。

对儿子的教育,他始终不遗余力,杨万里曾师从当时文坛上的名家高守道和王庭珪。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可杨万里的第一次科举经历却并不顺利。

绍兴二十年,临安城灯红酒绿,繁华似锦,二十三岁的杨万里初到此地,满腔热情与理想,却意外落第,仕途之路堪称艰难。

02

经过四年的沉淀,杨万里于绍兴二十四年再次踏入临安,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考中进士。

不久后,他被任命为赣州司户参军,担任正七品官职。同年,他在父亲的陪同下,拜访了张九成和胡铨等名臣,为自己的仕途开拓了道路。

绍兴二十九年,三十二岁的杨万里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在这个过程中,爱国名臣胡铨因受谪而居衡州,杨万里特地请他为自己撰写《诚斋记》,记录了自己三次拜谒张浚的经历。

自此,他的书斋被称为“诚斋”,而杨万里也开始自称“诚斋先生”。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这首诗表现出他在繁忙政务中仍能保持对自然的敏感与情感。

张浚与胡铨两位爱国名臣对杨万里的影响,犹如父亲般深刻,使他更加坚定了报国的信念。

03

若非绍兴三十二年高宗禅位,杨万里的报国理想或许将化为泡影。继任的宋孝宗是一位主战派,他立刻召回张浚,任其为枢密使,并积极推动改革。

在张浚的推荐下,杨万里回到临安,担任临安府教授。

在他从零陵回到临安的途中,父亲病重的消息传来,他急忙返回江西探望父亲,直至父亲去世,守孝三年。

这段时光对他而言意义重大,青年时期的三年与中年后的三年截然不同,正值不惑之年的他,何曾有三年赋闲的奢侈?

乾道三年春,杨万里心急如焚地回到临安。

他一路跋涉,长途旅行后刚抵达,便迫不及待地找到了名臣陈俊卿和虞允文,献上自己的政论《千虑策》。这篇文章可见他虽身在外地,心中依旧关心朝政。

04

尽管仕途曲折,安于现状的临安府教授职位本应让他感到满意,但杨万里并不满足。

《千虑策》共三十篇,主要批评时政,给统治者提供了许多切实的建议。此举可谓自讨苦吃,毕竟初入官场,他尚未摸清上层的风向,贸然上书极可能导致仕途受阻。

但他的人微言轻,虽然这篇策论没有引起太大反响,他依然安稳地担任着临安府教授的职位。

杨万里的心中始终有一股不甘,他想要在这片土地上有所作为。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他明白,在仕途的竞争中,自己并不甘落后。

在乾道六年,他首次担任隆兴府奉新知县,因治理旱灾的卓越表现,被宰相虞允文提拔为国子博士。然他并未止步,而是反对虞允文的决策,为好友张栻辩护。

05

尽管如此坚定的人,笔下却写出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他的最高官职达到了庐陵郡开国侯,享有三百户食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贵族。

在诗词方面,他与陶渊明的境遇极为相似,尽管身处权贵之中,他的内心却保持着一份纯净。“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他通过作品展示出自己的深厚情感。

他所创作的“诚斋体”,与早期的西昆体交相辉映,成为南北宋诗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传奇。

陆游曾对他赞誉有加,认为他的文章风格高尚,议论公正,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杨万里诗中“儿童”的意象频繁出现,这或许体现出他内心深处对纯真的渴望。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即便是在纷繁复杂的官场,他的心中仍有那份童心未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