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背课文才能快速背下来 快速背诵课文的方法
在孩子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背诵第21课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这一天放学后,孩子没有其他的作业,于是决定陪他一起进行这项背诵练习。
起初,我以为孩子的记忆力很好,对这段文字也不需要过多担心,因此让他先自行背诵,稍后再进行检查。这种想法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家长容易低估孩子作业的难度。
家长往往会错误判断事情的难易程度,这不仅仅适用于孩子的作业;
成年人在面对小学生的任务时,自然会觉得简单。这种心态可能源于我们的生活经验,但不应成为忽视孩子真实困难的理由。
在事情开始之前,不妨考虑得复杂一些,这样在遇到困难时就不会感到失落或焦虑。
过了一会儿,孩子兴奋地来找我,声称自己已经会背了。我让他展示给我听。他自豪地说:“妈妈,我用了20分钟就学会了,xxx说他背了54遍,而我只背了5遍!”
我没有立刻回应,以免打击他的积极性,只是让他开始背诵。随后,我拿着课本逐句对照检查,这一步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判断他背诵的准确性。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常常会犯的两个误区再次显现。
误区二:对孩子的自夸反应过度。
孩子的夸耀并不意味着他在虚张声势。直接给他泼冷水,虽然可能让孩子学会谦虚,却也可能打击了他对学习的热情和自信。
误区三:检查时不对照课本。
有些家长习惯凭听觉来判断孩子的学习情况,认为只要听得差不多就行。结果,孩子在读课文时,常常出现添字、漏字和换字的现象,甚至无意中养成了不严谨的坏习惯,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他开始背诵,虽然努力却不够流畅,有时停顿思考,有时漏掉某些句子。我选择保持沉默,直到他完成第二段的背诵。
这里再次出现了家长常犯的误区。
误区四:随意打断孩子的思路。
虽然他没有做好准备,但我仍让他完成背诵。这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我们不能只要求孩子尊重我们,而忽视对他们的理解。
孩子在背诵中也许已经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因此我认为让他自己去感受和发现这些问题,可能会更有效。急于指出错误可能让孩子因为面子而拒绝接受。
我问他:“你觉得自己背得怎么样?”
他回答:“不熟。”(孩子其实是明白的)
我接着问:“那你打算怎么做?”
他说:“我再读几遍。”
我提醒他,不光要读,还要分析内容。他翻开书页,开始逐句分析。
他一边翻动书页,一边回答我的问题。经过一番分析后,孩子再次回到房间去练习。
没过多久,他回来再次背给我听。这次的表现有所进步,但仍然有些地方不够熟练,偶尔还是会停顿。
我询问他:“你觉得自己背得流利吗?”
他沉吟道:“还好,就是不够流畅。”
我问他:“那要怎么才能熟练?”
他自信地说:“多读几遍。”
我随即指出他第一次读的次数是五遍,而在后续的练习中逐渐熟练,显然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个规律。
最终,经过多次练习,孩子基本能够流利地背诵这段文字。
我告诉他:“你的语速可以放慢,注意感情表达,不要只是把背诵当成任务,而是把它当成表演。”
为了让他理解,我提议和他一起练习。尽管我不够熟练,但孩子很理解,毕竟我们不是在互相检查,而是在享受这个过程。
我再问他:“背诵课文有什么方法?”
孩子回答:“要理解,找规律,多练习。”
我点头称是,实际上,无论做什么都有方法,而这些方法的核心都离不开不断的实践。两人相视而笑,感受到共同学习的乐趣。
回想起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他性格温顺但学习成绩不佳,做事情总是慢半拍。这让我好奇,因为他的父母都是研究生,为什么他会学习得如此吃力。
一次和他的父亲交流,父亲问我:“做数学题有没有公式可以套用?”我意识到,他对学习的理解存在问题。
学习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简单套用公式,即便能,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判断何时使用,如何应用。这个过程中涉及的思维方式和理解力才是最重要的。
在学习上,我们往往过于强调方法,而忽视了基础的反复练习,甚至贬低这些“笨功夫”。方法固然重要,但不断的重复和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有时,慢一点反而会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