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的意思 起承转合的写作技巧
七言绝句,因其善于表达情感且与音乐相得益彰,自古以来便备受诗人青睐。邵祖平在《七绝诗论》中赞誉其“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这种诗体因其字数适中、章法明了,成为了诗词写作的入门之选。
尽管七言绝句的学习资源丰富,多侧重于起承转合的战略方向,但具体的实战技法却未得到系统的梳理。本文将深入探讨七绝中三四句的写作技巧,特别关注古人的处理方法,以增强我们写作的实战能力。
首要的写作方法便是前三句一气呵成,至第四句则转折收束。此法中,第四句首字常用如“却”类的转折词语。
以唐贾岛的《渡桑乾》为例,其一二句描绘了客舍与归心,第三句稍加推进,至第四句用“却”字实现转折,不仅完成了转折,还巧妙地回应了第一句,形成了一种回环曲折的美感。
再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其结构与贾岛的诗相仿,第三句与第四句紧密衔接,通过“何当”与“却话”的搭配,实现了第四句的即转即结。这种结构使整首诗充满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另一方法则是在三、四句与一、二句间寻找字词呼应,但三四句并不明显使用转折字眼,或并不严格遵循即转即结的原则。
如宋王安石的《游钟山》,前后句子以“山”字勾连,三四句并未用明显的字眼进行转折。而明僧德祥的《爱闲》则以“闲”为主线,勾连全诗,展现出一种闲适的情调。
还有一种方法是第三、四句的轱辘转接。此法中,第四句常有与第三句重复的字词,通过“已”、“又”等联接字实现句子的紧密连接。
如宋李遘的《绝句》,便运用了此法,第三句用“已恨”,第四句用“还”进行回应,两句间形成了轱辘般的感觉。明姚汝循的《回雁峰》也运用了相似的结构,通过“已”、“又”的搭配,实现了递进的效果。
还有的方法是三四句必有复字,形成反转的效果。如唐李益的《度破讷沙》,三四句以“春”为关键字,但并非递进,而是通过“莫言”、“总有”实现反转。
最后一种方法则是前二句与后二句作今昔对比。一二句常用“去岁”、“去年”等字眼,而第三句则用“今年”、“今日”等字词。这种方法在宋杨万里的《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虚的》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五种七绝的实战技巧并非固定的模板,而是可以在练习中熟练掌握并转化为自己潜意识中的诗词本能。当面对景物有感而发时,这些技巧将自然而然地融入我们的创作中。
学习并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对于提高我们的诗词写作能力大有裨益。当这些技巧成为我们的本能时,写好诗词便不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