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的意思 缄默的意思和用法
面对宝宝三岁八个月的成长里程碑,我们遭遇了一个意外的诊断——选择性缄默症。初听此词,我们全家满心疑惑,不免感到一阵惊愕。缄默这个词我们懂,但是加上了“症”字,似乎给人带来了几分惊悸。
我意识到我的宝宝有所不同。在送他去幼儿园的日子里,他的表现令我担忧。他总是呆立不动,无论老师如何安抚都难以缓解他的沉默和拘谨。他既不与老师互动,也不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最初我以为这只是他对陌生环境的陌生感,但连续十几天的相同表现让我开始深思。
经过咨询和评估,我们分析了可能的原因。虽然语言环境和亲子互动的不足被提及,但我深感问题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
语言环境贫乏?
家庭里成员众多,自宝宝出生起,周围都是亲人的关怀和围绕。对于专家所说的语言环境刺激,在我们的家庭中并不缺乏。我们的家庭氛围温馨而和谐。
亲子互动不足?
自宝宝会爬行开始,我们便陪伴他四处玩耍,家中玩具种类繁多。周末时光,我们更会带着他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尽管他话少且慢热,但在我们的观察中,并未发现语言发育上的明显异常。
天生的性格差异?
在日常的游戏互动中,虽然他主动参与的意愿不高,但在家的欢乐时光仍然充满了乐趣。一旦走出家门,他的性格变得内向、害羞、内敛。我认为这可能与宝宝的先天性格有一定关系。
外界对此感到难以置信,常以“在家如常人,在外无声”来形容。更多时候,人们将其视为儿童期的社交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归类为儿童焦虑症。
大约有1%的孩子在幼儿期会出现这种社交障碍的情况,且女孩的发病率高于男孩。这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这是女孩天生的羞涩、胆小、内敛等性格的表现。
这些孩子的语言发展其实并无障碍,他们完全具备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他们的行为模式在特定场合下与高功能自闭症或阿斯伯格症的孩子相似,这也会导致一定的误诊几率。
幼儿选择性缄默症指的是幼儿在没有听说与发音器官障碍的情况下,在特定场合下言谈正常但面对特定社会情境时却持续不语的复杂行为特质。精神医学学会提出了五个诊断依据来界定此症状:
- 需要在言语交流的场合下不讲话,但在其他环境中言语交流正常;
- 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
- 非言语障碍,没有因说外语或不同方言而引起的语言问题;
- 这种状况影响了患者在教育与工作上的成就,或阻碍了社会沟通;
- 患者未患诸如自闭症、精神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等生理或心理疾病。
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
积极寻求专业的评估和心理干预是必要的。这些孩子的个体差异较大,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恢复的可能。相反,如果不及时干预,他们可能会因年龄增长而面临更多的心理问题。实际案例也表明,没有积极帮助的孩子情况可能会更糟,甚至在青春期发展为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保护和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有些家长希望通过孩子说话、对陌生人打招呼等方法来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但这种方法可能会让孩子更加焦虑。有的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自行改变认知。也有的家长尝试给孩子换学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这些方法都没有触及到缄默症的核心问题。
改变社交环境并创造游戏机会是值得尝试的方法。一些西方研究认为,使用沙盘游戏设计不同的社交角色和环节可以帮助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甚至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父母应多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邀请孩子的朋友聚会,鼓励他们与同伴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孩子的情绪和减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