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民间故事
春回大地,螺蛳盛宴
波 笔下纪实
随着春分的脚步远去,气温稳步上升,万物开始复苏。蛰伏了一个冬季的螺蛳也自水底淤泥中苏醒,现身在沟渠与田野之间,它们以行动的方式迎接新生。
螺蛳历来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对于那些钟爱小酌的人来说,螺蛳更是不可或缺的佐酒良品。一句俚语“剁螺蛳配酒,神仙来了也不走”,形象地描绘了螺蛳与美酒的绝妙搭配。
在江南地区,螺蛳尤为常见。餐桌上常能听到关于螺蛳口感差异的评论,如“壮实”、“稍显瘦弱”、“籽多”等,这些评价与螺蛳的时令和生长环境息息相关。而到了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之际,螺蛳的肉质最为肥美饱满,此时品尝最佳,人们不禁赞叹:“清明螺,胜过肥鹅。”
尽管味道胜过肥鹅,但螺蛳的清洗过程却颇为繁琐。螺蛳作为土生土长的食腐软体动物,其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泥土的气息。正是这独特的土味,使得螺蛳在处理过程中显得尤为复杂。
昔日我们在水沟或池塘里捉得螺蛳后,需将其洗净附着的青苔和污泥。接着在清水中加入几滴菜油,将螺蛳浸养一天以便其排净污物。这期间,我们还会观察到螺蛳对菜油香气的反应——它们会尽量将身体延伸到壳外,用触角试探外界,并排除体内的污物。
螺蛳的清洗过程结束后,下一步便是烹饪前的准备。为了方便食用,我们通常会剪去螺蛳尾部的两圈螺纹。青壳螺蛳因生长环境的差异,壳薄易处理;而红壳螺蛳则需费些力气。但无论哪种螺蛳,其独特的口感都令人难以忘怀。
红烧螺蛳是常见的烹饪方式之一。将洗净的螺蛳与调料一同翻炒至厣粘满锅铲,再加入适量的水煮制收汤即可。而在品尝螺蛳时,吃客们各有各的技巧和风度。有些老练的吃客会用筷子螺蛳嘬食;也有注重形象的食客会细心地去除厣,用牙签挑出螺蛳肉。
而关于嘬螺蛳的过程,虽然有人能熟练运用技巧嘬得津津有味,我却只能归为孩童一类笨手笨脚。但我却独爱那上汤螺蛳的朴素之味。此菜肴做法简单而质朴:热油中煸炒姜蒜后加水煮沸倒入螺蛳再添少许调料即可。出锅后的上汤螺蛳汤汁饱满、口味清淡、本真不跑偏。
无论是红烧还是上汤烹饪法都各有千秋但都离不开“清明螺”这一主题。清明时节正是品尝螺蛳的最佳时期而此时也正是物尽其用之时人们用各种烹饪方法让这小小的螺蛳发挥出千变万化的口感。
这就是我与螺蛳的故事希望你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这小小的生物所带给我们味蕾上的惊喜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