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有几根琴弦 五十弦瑟与二十五弦瑟


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珍贵遗存。

敦煌莫高窟的172窟中,一幅唐代壁画描绘了“不鼓自鸣”的神奇景象。

考古发掘的音乐文化遗存,为我们研究音乐史、乐器史以及礼乐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凡音者,皆人心之所产。情感之深,则音之荡漾于外,化于内。”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农耕文明的五谷丰登,人们对“乐”的向往始终如一,乐器的发展变迁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风貌与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4000年的我国最早红铜铸就的铜铃被发现。此铜铃为菱形,厚薄不均,其表面有清晰的纺织物痕迹。而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铃则呈现出另一种特色,它们均为青铜铸造,器形小巧,铃体上窄下宽,横断面为合瓦形。这些铜铃在出土时被多层织物包裹,保存完好,显示出其当时的珍贵性。

商代时期,乐器种类逐渐丰富。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殷墟出土的乐器包括气鸣类如埙,体鸣类如磬、铃、缶等,还有膜鸣类如陶鼓等。埙作为特有的吹奏乐器,其音色悠远圆润。最早的陶埙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了商代,埙已经发展为五音孔,能够吹奏出七个音阶。

周代乐制已相当完备,以五声八音为乐理基础。五声即宫、商、角、徵、羽,代表了音阶的基本元素;而八音则是对器乐的分类,如埙、笙、鼓等均属其中。在西周早期的随州叶家山墓地中,出土了编钟五件,体现了西周早期的音乐水平。至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更是音乐史上的杰作,其气势恢宏,由65件编钟组成,悬挂在三层钟架上。

丝绸之路的繁荣交流中,箜篌、五弦琵琶等乐器传入中原。公元4世纪起,天竺乐在中原流行,与当地音乐相融合形成西凉乐。随着胡乐在中原的盛行,隋唐时期的音乐达到了新的高峰。其中,五弦琵琶作为西域音乐的代表,为中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存的唯一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实物,收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北仓,其华美异常,见证了丝路的辉煌。

宋代“三礼”的复兴推动了礼乐文化的发展。宋徽宗效仿周公,不仅培养宫廷艺术,也将礼乐崇古作为文人新的精神追求。大晟编钟的诞生是宋徽宗时期的重要文化事件,它以春秋宋公戌钟为蓝本,精心铸造而成,成为北宋宫廷乐府“大晟府”的珍宝。

从贾湖的骨笛到安阳殷墟的编铙,再到唐代的九霄环佩琴……这些穿越时空的古代乐器都在博物馆中静候着参观者的目光。下次前往博物馆时,不妨多加留意这些古老的乐器吧!